上半年我国经济实现稳中向好的复苏态势,制造业和基建投资高增长,消费增速也超过了过去两年的增长中枢。从政策的角度来看,财政前置发力助力消费和投资快速增长;宽松货币政策有效地支撑了实体经济并释放流动性;产业政策既促进了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内需方面的回暖,又有效推动了新质生产力及科技创新的进程。展望下半年,我国宏观政策仍存进一步发力的空间,有望带动下半年内需的进一步回暖。
首先,财政前置发力提振消费和投资,助力经济开门红。今年,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翻倍至3000亿元并扩围至手机等数码产品,有效带动相关品类消费需求。今年1-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.0%,比去年全年加快了1.5个百分点,其中5月当月同比高增6.4%。从结构上来看,在用于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翻倍并扩围至手机、平板电脑等数码产品后,相关品类零售表现较好,今年1-5月通讯器材类、文化办公用品类、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、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7.1%、25.7%、30.2%、21.4%,对社零整体增速形成较好支撑。今年一季度,最终消费支出拉动GDP增长2.8个百分点,贡献了超过一半的经济增长。
设备更新资金增加至2000亿元,制造业投资实现高增长。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中用于设备更新的资金增加了500亿元至2000亿元,带动今年1-5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在去年的高基数下同比继续高增17.3%,规模以上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和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.4%和17.5%,利润则是高增10.6%。在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的带动下,今年1-5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.5%,延续了去年以来的高增速。
政府债发行节奏前置带动基建投资高增长。今年1-5月国债净融资2.67万亿元,较去年同期多增约1.6万亿元,新增专项债发行超1.6万亿元,比去年同期多发超4700亿元,发行进度达37%,较去年同期显著加快。在政府债尤其是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下,今年1-5月宽口径基建投资同比高增10.4%,为近年同期最高水平,其中水利管理业同比高增26.6%,地方主导的道路运输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也较去年有所改善。
今年1-5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.2%,广义财政(财政一、二本账)支出增速则达到6.6%,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进一步加强。根据财政预算报告,从资金投向上来看,卫生健康支出、教育支出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的占比分别为7.2%、15.0%和14.8%,民生领域支出总占比为37.1%,较去年有所提升,体现出财政政策对民生保障的重视。此外,2025年预算中科技支出占比也上升至4.2%的历史最高水平,体现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及技术进步的重视。
近日,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》,为激活内需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政策支撑。《意见》精准回应当前经济内需仍待恢复的挑战,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、扩大金融供给覆盖(绿色消费、服务消费)、挖掘以旧换新等消费潜力、优化供给效能及改善消费环境等供需两端的积极部署,亮出金融支持消费的“组合拳”。
这一政策亮点在于其系统性思维和多维协同:不仅覆盖从需求激发到供给升级的全链条,还强调与设备更新、绿色低碳等国家战略的衔接,形成了财税、产业、金融监管协同推进的“组合拳”机制,释放出强大的政策合力。此外,《意见》还明确要强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服务消费的激励:央行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,额度达5000亿元,有助于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批发零售、住宿餐饮、文体娱乐、旅游、教育、居民服务等服务消费的支持。
宏观政策发力空间充足,有望支撑下半年内需的进一步回暖。财政端依然可以通过提高赤字、增发特别国债等方式加强逆周期调节,投入更多资金用于促进消费和加强社会保障线下股票配资,例如将“两新”扩展至服务消费、发放育儿补贴等,还可以通过新基建等方式拉动有效投资。货币方面则仍存降准降息的空间,可以更好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,支持实体经济发展,促进居民增收及内需的进一步回暖。
迎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